- 印尼苏门答腊岛棉兰市
- 华英中小学校史
锺俊仪整理
印尼苏门答腊岛苏北省首府棉兰市曾经矗立过一家由天主教会创办的华文学校——华英中小学。
起初,当地中华天主教会只有专为教育华侨子弟而设立的荷文和英文二家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南侵期间,所有日据地区境内的荷兰神父及修女全被扣押集中。棉兰华人教区的荷兰籍神父也被解押到亚齐省沙璜(Sabang)欧洲侨民集中营看管。棉兰市的荷文和英文学校也就暂时关闭,被日军充作饲养军用马匹的马厩。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南溟重光。当时的荷兰籍主教穆天爵授命荷兰籍神父王乐普神父和华人教友陈南山先生在集中营设立福民小学,广招华侨子弟,学生人数激增,穆天爵主教遂邀来会操闽南(福建)方言、国语(普通话)和客家话的荷兰籍李道成(Rademaker)神父和杨仁山神父,并将客家街(Hakka Street)天主堂原有的荷文小学教室改为华英小学,由来自中国福建海澄县的教友江陈诗教育学士出任校长,同时兼并尚在皇宫路天主堂旁边的集中营开课的福民小学,易名为华英第二小学,仍由原来的校长何玉屏女士掌校,成为了规模相当的完全小学。学生人数年有增加。
1948年,从事向中华同胞传教的主徒会王若塞神父应穆天爵主教之请莅临棉兰,在以华人教友占多数的客家街天主堂担任本堂司铎之职。他鉴于中学教育之亟须普及,就积极筹备,邀当地闻侨出任董事。1949年成立中学,着重于师资培训,并将原有的英文学校归附于小学,另外在皇宫路开办女学,称华英女校。于是华英成了具有小学,女校和中学的完整教育机构,由王若瑟神父出任第一任中学校长。
1950年六月,聘来中国河北教友罗善保老师担任小学校长,福建漳州吴韵蓉出任女校校长。当时原任校长王若塞神父因修会(主徒会)需要,派往爪哇(Jawa)岛传教,校董李道成神父遂委任有福建才子之称的诗人江陈诗先生为华英中学第二任校长。当时校况是中学六级,女中二级,男女小学二十五级,男女生凡千五百余名。
1950年杪,,第一届初中生毕业。
1951年,当地天主教会从河北聘请一批圣母小昆仲会的修士来华英中学执教。江陈诗先生执意让贤,请校董委任王振宇修士为校长,他本人则回到原来执教的号称苏北最高学府的苏东中学出任教务主任之职。
王振宇修士接掌校长那年六月,第二届初中毕业生离校。由于华英当时未有高中课程,初中毕业生多转往苏东中学或当地英文学校。
华 英中学为了强化华人侨教形象,广邀棉兰华人闻侨出任董事。据资料显示,当时的董事会阵容如下:创办人穆天爵主教,名誉董事长张步清,谢联棠二位先生,董事 长陈清美法学士,副董事长王乐普神父,财政丘毅衡先生,学务赵尔谦博士,董事张辉如先生,丘卫材先生,陈南山先生,李道成神父,徐保璋先生,王振墙先生, 陈觉今先生,王若塞神父,陈文仁先生,胡聚霖先生,林梓材先生,王振宇修士,李祯祥神父,江陈诗先生。
当时与王振宇修士同来的还有刘福亭修士,王溪泉修士,吴青堂修士和田式魁修士等。
据华英中学第二任校长江陈诗先生所撰一篇文章中写道:华英问世,怡在棉兰士风动荡的当儿,所以创立之初,煞费苦心;然而也怡在胜利后学子奔湧的当儿,所以跻跻跄跄,并不因其婴儿再诞,而感到寂寞;况且华英前身—福民学校,原也拥有千把个侨童,真不是一蹴即成的偶然事实,所可同日语的啊!
至于本校开设动机,和成立中学的一切计划,这些散见于教会代表王乐普王若塞李道成启事中,现在为保本校文献特录于后:
“棉兰中华天主教福民学校暨英文华校改并为华英中小学启事。
敝 教会一秉服务人群,协进侨教之旨趣,主办福民学校英文华校两所,设立伊始,规模草创,蒙诸家长暨社会人士之爱护,校务日进,学生人数自三百余名递增至千 人,驯致原有教室尽量开至二十余间,仍复比肩接踵,无法收容,况以战后华侨人士感觉青年教育程度之亟须提高,使人深造者日见夥颐,虽曰苏岛华校林立,而向 隅有憾者盖亦大有其人。兹为应急切需求起见,除在客家街原校鸠工增筑教室,并敦请华侨人士参加校董会,扩大组织外,爰特增办中学分设女校,又将英文华校合 并办理。总其名曰华英中小学,俾华人子弟之习外文者共沾本国教化,而习华文者亦藉以提高英文程度,既资并重且有获统一事功。
学 校人事为:教导姚定宇兼体育,总务吴韻蓉,女生指导顾翰芳兼授生物,教员有:赵尔谦授心理学,公民,林双吉任化学数学,叶纪遵授国文商业,罗善保授教育, 英文有英人姚雪夫,李重友担任,理数有张俊义、张俊雄兼授簿记,印尼文有印尼人萨波蒂担任,张白鸥授美术,黄金定授音乐。
课程方面–除 照部颁科目编配以外,另外增设师范商业选修科目如:教育概论,学校行政,心理学,论理学,测验与统计,教学法,商业概论,商法,簿记,广告学等,分期選 排,可惜施行结果,因为学选择能力未定,以至有偏颇侧重的毛病,此外又因为要提高英文程度起见,采用英校制,数学外史地都采用英语直接教授,结果英文到着 实提得相当高而数学却受到影响。还有体育因为场所的关系,恨未能愉快从事,这些都是本校急待改进的。
训育方面–学 校取辅导制,学生采自治制,创始时就提出“恒毅”两字作为校训,训导要目,同时且为採行评核标准的为一守时刻,二敦礼貌,三守秩序,四勤作业,五慎言行, 六整衣履,七知节俭,八笃自治,九爱校誉,十格群育等,还有校歌所涵各乂也算是本校施训的目标,所有一切章则德目表据都汇成学上手册,人各一本供用至毕 业,为棉兰中学的创制。
学生活动–全 校各级有级会为自治的基层机构,进而组织全校级联会,经常举行学艺竞赛,康乐活动,都指导学生自行,还有校方每周出导报一版壁报,学生除各级壁报十分活跃 外,联合出艺林,每周一次,为综合性壁报。各种活动,虽也形形色色,可是总觉得忙着自忙,闻者自闻,行者自行,这可算是一般中学生的普遍现象。
一如江陈诗先生文中所述,华英中学立场平稳,为教育而教育,所以对外比较单纯,发展前途比较不至横受干涉,就是董事又是永久的性质,根本不至多生动摇。
然而,印尼政局风云诡异。1958年,当时总统实行左倾政策,印尼共产党当时得令,所有右傾华校全遭关闭或接管。华英属于非左倾学校,但却属于教会产业,幸免于被国家接管命运,但却被禁止以华校形象出现,华英中小学因而走进历史,而改走印尼文国民教育路线,更名为圣伯多禄(St. Petrus) 中小學,校长为来自中国广东省蕉岭的潘少英先生。
不料、七年后,即1965年,印尼政局天翻地覆,总统苏加诺下台,陆军将领苏哈托当总统。所有华校不分左右,统统被勒令停办,不少左倾华校甚至被军方接管;相反的,原先被扣上右倾帽子的华校纷纷通过有关渠道,讨回校舍,招生开课。
圣伯多禄(St. Petrus) 中小学自1963年潘少英校长英年病故,校务每况愈下,终于与天主教会另一家以印尼原住民学生占多数的圣保禄(Paulus)学校合并,易名为纯德(Budi Muni)中小学,屹立至今。
虽然改成了印尼国民学校,但纯德中学却为华人同胞培育了很多青年才俊。由于他们生活在与印尼友族打成一片的环境里,使用印尼语的语言能很強,有些人毕业后获得在军、政、金融界崭露头角的同窗相辅相成,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
摘录自《印尼苏北华侨华人沧桑岁月》上册 375–37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