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7 12 月, 2024
Home副刊昔日海啸之地——亚齐

昔日海啸之地——亚齐

 

嘉应学院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鲁渊

2012年6月25——29日,正值“亚院”即将放假,中国老师归国前夕,“亚院”师生一行7人,前往昔日海啸之地——亚齐(Aceh),进行了为期5天观光旅游。亚齐位于苏门答腊岛最北端,是印尼最西部的一个省,其三面环海:西北滨印度洋,东邻马六甲海峡,东南接阿鲁湾。面积5.7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其中穆斯林约98%。从棉兰飞抵亚齐,大约45分钟,走出崭新的机场大厅,驱车前往市区途中,宽阔笔直的公路高端大气,与棉兰破旧的马路反差极大,引得大家啧啧赞叹,汽车飞驰在洒满阳光的公路上,两旁的绿树、农田、房舍飞快地一闪而过,竟然令人感到有点儿头晕目眩。

很快到了万达亚齐市区,这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据载,万达亚齐(Banda  Aceh),现为亚齐特区首府,是古亚齐王国故地,旧名“哥打拉夜”,又称“大亚齐”。其地理位置优越,曾是东南亚的胡椒贸易中心、中世纪阿拉伯商人收购象牙的商城,也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据说13世纪伊斯兰教最先传入此地,再由此传播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里曾是穆斯林朝圣者,乘船前往麦加的中转站,被称为“通往麦加的门户”。16世纪古亚齐王国强盛时期,控制了苏门答腊岛东西两岸和马来半岛,并与西方殖民者葡萄牙、荷兰等进行过多次战争。17世纪后受荷兰殖民统治,亚齐王国仍然存在,最后一位苏丹1939年逝世。“二战”时日本占领亚齐,战后随同印尼独立并统一。1976年,武装组织“自由亚齐运动”成立,与中央政府进行武装对抗。2004年,震惊世界的大海啸在此爆发,2005年8月,印尼政府和亚齐分离主义首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结束近30年的流血冲突,国会通过了《亚齐自治法》,赋予亚齐省更大的自治权。

海啸浩劫幸存者在寻找回家的路

转眼间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大清真寺,它由一座主塔、7个大圆顶、4座小塔组成,既造型精美又雄伟壮观。据说始建于约12世纪,可同时容纳9000人礼拜。在赤道正午的阳光下,大清真寺格外光彩夺目,不愧为本市著名地标性建筑。离大清真寺不远处,是新建的市中心广场,矗立着海啸造型的雕塑,提醒人们勿忘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绕广场走一圈,看到许多精致的小型纪念碑,每块碑代表一个国家,碑文用各国不同的语言,写着相同的祝福语:谢谢!和平!其中马来西亚碑文最少,因为亚齐人多属马来族,所以马来语不用翻译。广场周围开辟成公园、幽静的林荫小道、错落有致的民族风格建筑,其间点缀着优雅的咖啡座。我们在此休憩片刻,品尝着浓香的亚齐咖啡,聆听着穆斯林的诵经声,世界是如此祥和美好,身心也倍感安宁惬意。

冒着赤道午后的阵阵热浪,风尘仆仆赶往海啸博物馆。据载,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印度洋大海啸,席卷了沿岸14个国家,吞噬了约23万无辜生命,灾难震撼了全世界。亚齐是海啸肆虐的重灾区,死亡人数高达12万,还有数10万人流离失所。博物馆坐落于班达亚齐的一座山上,据说当年海啸来临之际,大批居民逃到这座山上避难,可惜山神未能庇佑他们。这座四层楼高的海啸博物馆,耗资750万美元,由印尼设计师里德万(Ridwan)设计,占地约1万平方米,于2009年1月建成,以纪念大海啸中的死难者。

眼前高耸的海啸博物馆,外观既像一栋建在支柱上的传统木屋,又像是一艘触礁的巨轮,外围馆墙用浅褐色、银灰色的合金建成,交织成繁复的网状,象征波涛汹涌的大海,馆内有如烟囱般的塔墙,上面刻满了死难者的名字,堪称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馆前有一架千疮百孔的直升机,机舱完全破损,像狰狞的怪兽,张开血盆大口,显露海啸的凶猛。馆侧有民族风格的神龛,默默哀悼逝去的亡灵。我们沿着幽暗的通道走进馆内,里面先进的电子模拟系统,正在演示印度洋大海啸的全过程,惊心动魄的场景令人窒息。馆内还有大量图片,展示亚齐海啸的实况、灾民劫后余生的故事、国际社会对亚齐的大力援助。其中几帧照片格外引人关注:记录了中国政府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赴灾区,提供紧急援助资金和大批救灾物资,尤其是耗资1.1亿元人民币,修建了606套住宅和配套设施的“中国——印尼友谊村”,被公认为亚齐灾后重建的“样板工程”。看着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我们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异地归来的游子在寻找曾经的家

日暮时分,我们回到班达亚齐市区预定的宾馆,看到宾馆位于繁华地段,几位女同胞都很高兴,以为晚上可以随意逛街购物了。办好入住手续,简单洗漱完毕,大家相约到街上品尝当地小吃。街道宽阔整洁,大街小巷的路口、商场、店铺大多以阿拉伯语命名,以此表达对真主的崇敬之情。路边小吃摊不少,我们点了羊肉沙爹、糯米鸡卷、亚齐黄面、炸香蕉片、各种果汁等,一边吃喝一边聊天。同行的“亚院”学生催大家快吃,还眼神不安地四下张望,我们随着他的视线望去,只见附近的路人和食客,正在用怪异的眼神打量我们,心里不免暗暗吃惊。学生解释说:亚齐是回教法最严格的省,并且设立了回教警察,专门惩治违反教规的人。例如,女人不戴头巾,就是伤风败俗。尽管我们不是穆斯林,在当地人看来也是怪异的,况且夜晚的街道上,几乎没有穆斯林妇女的身影。大家匆匆吃罢晚饭,几位男同胞还想逛街,先把女同胞送回宾馆,并且严肃警告:不许出宾馆大门。

次日上午,我们去参观当年的海啸遗址,这是亚齐极为“另类”的特殊景点。在百年罕见的大海啸中,许多航行在海中,停泊在海边的大小船舶,被滔天巨浪冲上海岸,其中一艘当时用于发电的巨轮,被推到5公里之外的岸上,现成为亚齐最大的海啸主题观光景点,及科普教育基地,慕名前来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远望昔日的发电巨轮,大约数百吨重、几层楼高,粗壮的烟囱直指蓝天,似乎诉说在惊涛骇浪中的痛苦历程。巨轮顶部及船舷四周,环绕着红白双色的印尼国旗,在海风中迎风飘扬。沿着锈迹斑斑的旋梯登上甲板,可以俯瞰整个班达亚齐市,这座几乎被海啸夷为平地,在废墟上重建的历史古城,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援助下,如今早已焕然一新。甲板两端支立着两个大型望远镜,我站在银灰色的支架前,双手握着镜筒旋转合适的角度,眺望着远处的海岸线,发自内心地感慨:人类钢铁铸造的庞然大物,竟然被海浪恣意戏弄,自然之神永远令人类敬畏!

 

一场浩劫

 

我们随着一群欧美游客,来到位于万达亚齐市北边约2公里处,在一片安静的居民区中,看到了另一个海啸遗址——船上房。只见一艘红白相间的机帆船,静卧在一幢民居的房顶,船下简陋的民居,居然没有被海浪冲塌,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政府特意在周围建了观景台,以便人们观看这艘隐藏在民居中,永远无法回归大海的小船。据说惊天海啸到来之际,亚齐无数的房屋、汽车、渔船犹如漫天飞舞的雪花,被吹落到海岸上、大路边、小巷里、宾馆前……甚至屋顶上。在重建家园过程中,亚齐政府专门保留了部分遗迹供后人参观,并且树碑刻字,以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在班达亚齐附近,还有四座巨型无名公墓,每座公墓都收容数万具遗骸,人类在自然之神面前,就像海滩上的砂砾一样渺小,我们没有勇气去公墓,就去参观亚齐博物馆。

亚齐博物馆是印尼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馆内藏品极为丰富,展示了亚齐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习俗。亚齐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已有多处相关记载。到了宋、元时期,亚齐已成为中国商船通往阿拉伯国家的必经之地。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经抵达班达亚齐,博物馆尚存郑和赠送给亚齐王子的大钟,可谓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尽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亚齐数次发生排华事件,但是在亚齐民众危难之际,中国政府依然施以援手、并且鼎力相助,这是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宗教的人间大爱,祝愿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