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从头•辞书的故事(14):
四部词典如小溪 涓涓细流入大海
汪惠迪
本文要介绍的四本工具书,有三本称为“词典”,一本称为“例释”,以“特有词语”或“社区词”加以限定。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它们是:
《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汪惠迪编著,收录词语1560条,1999年9月由新加坡联邦出版社出版。
《泰国华语特有词语例释》,徐复岭编著,收录词语大约2000条,2007年11月由泰国留中大学出版社出版。
《香港社区词词典》,田小琳编著,收录词语2418条,2009年9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24年第3次印刷。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王晓梅、庄晓龄、汤志祥编,收录词语2182条,2022年2月由马来西亚联营(马)有限公司出版,第二版将于2025年春面市。(说明:这部词典在《全球华语大词典》出版之后才开始编纂,但其编者都参与《大词典》的编审工作,将有关条目提供给了《大词典》。)
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说它是中国的一个社区,名副其实。反观新马泰,是三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他们各自都还有自己的若干个社区,把这三个国家特有的词语也叫做“社区词”,将一个国家等同于“社区”,恐怕他们未必能接受。
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全国规划为五个社区,分别成立“社区发展理事会”(简称社理会),即中区社理会、东北区社理会、西北区社理会、东南区社理会和西南区社理会。而像“猫”(小气、吝啬)、“显”(闷、腻烦)、“甜”(滋味鲜美)、“组屋”、“乐龄”( senior citizen)、壮龄(young senior)、“拥车证”等等本土特有词语并不只在某个社区通行,而是通行全国的,所以不宜叫“社区词”。
新加坡是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新马两国一衣带水,有一些“特有词语”是通用的,例如:“峇峇”“娘惹”“巴刹”“甘榜”“令吉”“五脚基”“椰浆饭”“摩摩喳喳”“印度煎饼”等等。这类词语,笔者称之为“双区共有词语”。既有双区,放眼全球,就有三区或三区以上的“多区共有词语”。我所谓“区”相当于“地区”“区域”或“国家”,看字面,就是个大于“社区”的地理概念。
泰国的情形跟新马一样,那些“特有词语”不能称之为“泰国社区词”。
上文一再提到“社区词”,现将这个术语介绍如下:
社区词(community expression)是指“某个社区使用的并反映该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有词语”(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写:《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年)。
上述四本小型工具书一本在北京出版,内地读者容易买到;其余分别在新马泰三国出版,国内读者很难买到。要是能开编一部新的词典,把这四本汇总在一起,另外加上我国大陆及其他国家的“社区词”或“特有词语”,这不就成了一本全球“社区词”或“特有词语”词典了吗?
2005年3月,《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计划在国家语委正式立项,接着首次编写会议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召开,进一步商讨并落实编纂事宜。会后,各地编写组相继成立,编纂工作全面展开,参与编纂工作的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港澳特区和新马泰等国的专家学者共计三十余位。
参加《全球华语词典》出版座谈会的全体成员合影
跨国跨地区学者奋战五年,《全球华语词典》在2010年5月出版,它收录“社区词”或“特有词语”大约一万条。上述四本小词典的编者都为这部词典尽了心力。
《全球华语词典》
又经六年拼搏,《全球华语词典》扩编成500万言的《全球华语大词典》于2016年4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国版(左)和新加坡版(右)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泰国华语特有词语例释》《香港社区词词典》《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四本小书犹如四条小溪,缓缓东流,汇入大海,以最佳方式找到了它们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