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报馆里的中国人(下)
——三栖媒体人杜平
汪惠迪
结缘新加坡(系列92)
1995年金秋10月的一个晚上,杜平偕夫人乘机从北京飞抵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他俩“拖着两个行李箱,身上揣着两千美元,既兴奋又忐忑地走出樟宜机场”,来到这个举目无亲的蕞尔热带城市岛国。此行是杜平应聘赴《联合早报》上任。
到新加坡后,杜平先是租房,两年后买了个政府建造的四房式组屋单位,非常宽敞。再过三年,儿子出生,杜平顿时觉得身上的压力“猛然增加”,薪水不够用,于是在工作之余,拼命地挣外快。当时,美国一个著名的纪录片电视频道正进军亚洲,朋友推荐杜平为这家电视台审阅所有节目的英译中解说词。与此同时,也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一家广告公司把英文版广告全部交给他译成中文,刊登在华文报上。以文字为生,劳心劳力,但收获也很可观。杜平说。他的第一辆汽车就是用赚来的外快买的。
再过三年,杜平鸟枪换炮,购置了一套梦寐以求的公寓,步出客厅就可以跳进游泳池。杜太太靠在沙发上心满意足地说,“这下再也没有什么奢求了”;而杜平呢,“心中有说不出的温馨和成就感”。我曾应邀到杜府做客过,看到他那可爱的儿子、漂亮的房子、簇新的车子,“三子登科”,内心十分钦佩。我比杜平早到新加坡9年,深知白手起家,创业维艰。杜平有此成就,殊为不易。我由衷地为老朋友感到高兴。
杜平从零开始,在新加坡打拼15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谁承想,2010年春节一过,杜平就离开南中国海上的明珠新加坡,跳槽到东方之珠香港,加盟凤凰卫视,终于圆了当个三栖媒体人的美梦。
明月别枝惊鹊。杜平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干得好好的,却跳槽香港凤凰卫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跳槽时,我退休回港已经10年了,我下意识的反应是“他终于来了”,因为我早就听他提过可能到凤凰卫视工作的事,似有征求我意见之意,我当时的态度是鼓励。但后来一段时间一直未见动静,以为没戏了,谁知他果然出现在香港。杜平真有胆识,他到香港就像当年从北京到新加坡那样,一切又得从头开始。不过,今时唔同往日,当年兜里揣着两千美元,如今将新加坡的房产变现,经济条件大不一样了。前几年我应邀到过他府上,在凤凰卫视所在的大埔,住房之宽敞胜于新加坡。杜太太是北京人,一口带京腔儿的普通话,她从事中文国际教育,在新加坡和香港都深受学生爱戴。
我在香港时,通常只看凤凰卫视。所以杜平跳槽后,我老想在电视上看他出镜,后来看到他坐到阮次山那把交椅上了,心想杜公子他成功了。每日傍晚阮次山的“新闻今日谈”是凤凰台的重头戏,我是非看不可的。我内人不认识杜平,我是在看电视时向她介绍杜平的。从此以后,只要我不在电视机前,她看到杜平出镜就叫我快去,说:“你的老友记来了。”可能是职业病作怪,我对文字非常敏感,看到字幕上的错字,就很生气,心想凤凰还像凤凰吗?字母上出现硬伤,很不应该。只要看到,我都用手机拍下来,通过微信发给杜平,让他转告和提醒有关同事。他也很无奈,但每次都很客气地回复说,一定转告,并代表凤凰的同事感谢我。丧气地说一句,直到今天,“凤凰错字”仍未杜绝。杜平离开了,我投诉无门,也就不管闲事了。
“新闻今日谈”起初由阮次山主讲
杜平与主持人卢琛做“新闻今日谈”节目
今年2月的一天,杜平告诉我,他做到3月底就离开凤凰卫视,专心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去了。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在手机上看到他的视屏。他的《平心论》三几分钟,很受欢迎,评论区里几乎全是赞。他的视频同时发到今日头条、抖音、百度好看视频、微信视频号、Bilibili等多个平台,视频的点播少则十万上下,多则百万左右,其影响力可谓大矣!
无论在凤凰卫视还是短视频上,擅长国际政治及外交评论的杜平,风格严谨深刻,宏观大气。从电台到报纸到电视,再到新媒体平台,杜平对跨平台尝试、自我超越,可说是乐此不疲,现在已经是个“四栖媒体人”,难怪被誉为超级媒体人。镜头前的杜平,严肃权威,镜头后却是开朗随和,平易近人。虽然被誉为超级媒体人,但杜平说自己有自知之明,从未奢望用笔或嘴去改变世界。他谨守的原则,就是守住自己的角色,站稳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分,问心无愧足矣。
除了《我在媒体这些年》这本书之外,杜平还有其他著述,包括《平心论》。他现在做的视频,就是用这个书名来命名的。这本书收编他在凤凰卫视“时事开讲”节目中多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式文字以及他在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评论文章。全书分为四辑:一、两岸三地:气不顺百事不顺;二、中国外交:不为旧律所缚;三、国际时局:伐之以武屈之以强;四、题外篇。
本书独特之处有三。一,以联语概括新闻事件,形式独特;二,扼要地梳理新闻事件,评论画龙点睛,短小精悍,一针见血,浅显易懂;三,让一位年轻同事替他画插图,图文并茂,既强化了文字信息,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杜平 著《平心论》
下面请各位看几幅杜平的工作图。
与主持人杨舒主持“两会”特别节目
杜平主持《有报天天读》节目
“两会”开幕,杜平和记者张凌云在天安门广场直播连线
2023年6月在新加坡报道和评论“香会”
上文提到杜平“三子登科”的美事,“三子”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儿子。提起这位小杜公子,有个美丽的小故事。那时杜平要给儿子起名字,便问我和神童有何建议。我说干脆就叫“杜尚别”,当时只不过是信口开河而已,谁知杜平真的采用了。
杜尚别(Душанбе)是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我年轻时,中苏关系很好,我们学俄语,唱苏联歌曲,看苏联电影,读苏联文学作品,高尔基、法捷耶夫、萧洛霍夫、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都读过,对15个加盟共和国也都略有所知,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之一,其首都便是杜尚别。
杜平到香港工作,儿子跟着到香港上学。光阴荏苒,孩子已经长大了。我早知道小杜追随着父亲年轻时的足迹,负笈欧洲,修读国际关系和外交专业。日前草拟拙文时问起小杜的情况,承杜平兄告知他儿子正在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小杜热爱北京,课余时间撰写介绍北京的文章,还把老爸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发表在欧洲的媒体上,向欧洲人讲中国的故事。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杜平陪儿子在沙滩耍乐
(摄于新加坡东海岸公园)
杜尚别利用课余时间,用英文撰文介绍北京牛街,向欧洲人讲述中国尊重宗教信仰,维护社会和谐的故事
杜尚别把老爸写的文章《快递小哥》翻译成英文,发表在欧洲的媒体上,向欧洲人讲述中国基层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
今年夏天,杜平(右三)和夫人(左一)在北京跟中央电视总台的老同事聚会,杜尚别(右二)正好放暑假到北京,跟老爸老妈一起,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面的叔叔阿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