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报馆里的中国人(上)
《联合早报》是新加坡唯一的一份华文日报,每天凌晨出版。它是由1923年9月6日创刊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1月15 日创刊的《星洲日报》,在1983年3月16日合并而成的。
大概是1982年下半年,我在香港《明报》上看到新加坡报馆刊登的一则招聘广告,便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写信去应征。不久接到前往面试的通知,地点是尖沙咀的新世界大酒店。前来香港进行面试的是公司的高管黄锦西先生和郑民威先生(已故)。那天,轮候面试的共有18人。面试时,郑民威先生说,明天他们就飞台北,那里也有人在等着面试,这时我才知道新加坡是在港台两地同时进行招聘的。
面试后,就如石沉大海,渺无音讯,我想大概是落选了。因为我不是在待业,当时的工作,自己也挺喜欢的,应征不成功也没什么关系。谁知到了1984年夏天,我在上班时突然接到新加坡报馆人事经理云大经先生打来的电话,通知我被录用了。因为辞职须提前通知雇主,所以直到10月8日,我才从香港到达新加坡,第二天去公司报到,16日去上班,地点就在亚历山大路原来的《南洋商报》。
当年跟我同时应聘的“港人”还有五位:三位画家,一位诗人,一位老报人。我们六个算是公司的海外雇员了。台北没有人被录用。当时报馆里没有中国大陆人。
1985年9月15日,新的办公大楼“报业中心(News Centre)”正式启用,在麦波申的仁定巷。我们搬进新居,宽敞舒适,条件一流。
1990年10月3日,中新两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联合公报,正式建交;新加坡是亚细安(东盟)最后一个跟我国建交的国家。中新建交后,两国经贸与人员往来逐年增加,《联合早报》如日中天,为了壮大自己,也向优秀的中国新闻从业人员招手了,于是陆续有几位中国的同行跳槽到新加坡,加盟《联合早报》。他们有的在国际组,有的在财经组,有的在副刊组。有两位新华社派驻越南和新加坡的记者,离任后都到《联合早报》工作。
2023年9月29日晚,我应邀到新加坡参加假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联合早报百年报庆晚宴。我被安排在第9桌,恰好跟仓立德兄相邻而坐。我跟仓先生分别已经23年了,立德兄也早于2012年退休,定居在新加坡。
想当年中新两国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建交公报时,立德兄就在现场采访,那时,他是《人民日报》华盛顿特派记者,为《人民日报》采写有关新闻。他是在1995年循正式途径加入《联合早报》的。与此同时,他的同学,新华社记者张明德先生也应聘加入《联合早报》。仓、张两位先生是《联合早报》“最早从中国大陆直接请来的新闻工作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联合早报》工作的中国人就多起来来了。我的老乡董强强女士从美国到新加坡,应聘在国际组从事新闻翻译工作,后因健康原因辞职回乡。还有刘玲博士,她是中国山东济南山东师大英语系的教师。我在山东生活了八年,对山东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是1954年因为参加高校统考,录取后被分配到山东师院(现山东师大)读的中文系,刘玲工作的大学是我的母校。她到新加坡后就不想回去了,决定留在新加坡发展。她应聘到《联合早报》国际组工作,我们见面后,老乡见老乡,两眼喜洋洋。她在早报工作一段时间后,为方便照顾孩子,就转往《联合晚报》了,最后到联邦出版社当编辑。后来她成了“个体户”,单干,哪里请她,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学校,她都乐意为他们服务,十分潇洒。长期以来,刘玲博士教华文或华英翻译,永不言休,为中文国际教育继续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