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规范字典》:中新合作又一成果
汪惠迪
1998年4月,中国唯一的语文专业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了由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779页)。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李行健先生曾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报刊学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顾问等职。
李先生长期从事词汇规范研究和词典编纂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主编完成国家重点项目《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及《两岸常用词典》等多种语文工具书。
李行健先生
作为主编,李行健先生跟他编辑团队的20多位同事,花了六年时间,苦心孤诣编纂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亮点是书名中的“规范”二字,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语言文字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倡导社会文明的基础工程,而且在实现语文规范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语文辞书作为超越时空的“无言之师”,具有独特的作用。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甫出版,其规范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就受到辞书界和语文界的关注,也受到广大语言用户的欢迎。这部字典颇富特色。一是从本义出发,按照意义的引申发展脉络排列所有义项,标明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以利读者提纲挈领,系统全面地掌握字尤其是多义字的各个义项。二是标注词性。按理说,语文词典标注词性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当时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还没有标注词性。这倒不是说词典的编者不想标注词性,而是这项工作相当复杂,想做好,难度很大。传统的汉语字典,当然有理由不标注词性,可是《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标注了,可说是“别树一帜”。
中国的语言学界认为《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部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现代汉语工具书”,是“兼容了正字书的成功经验和考释性字典释义特点的新型辞书,是切于信息化时代急需的辞书园地里的一个新品种”。
那时我还在新加坡工作,离退休只有年把时间了。一日见到卢绍昌先生,两人谈起《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都觉得是部优秀的工具书,我们认为最好把它引进新加坡。我告诉卢先生,我有一位朋友英国文学博士王孔敬先生在胜利出版私人有限公司任出版部经理。卢先生说他跟公司老板熟络,打个电话给他们。结果胜利出版公司同意引进这部字典,但须经新方改编出版,因为书中有些内容不适合新加坡,而新加坡有些富有本土色彩的常用字又没收。
卢绍昌先生
意向确定后,出版社特派王孔敬先生专程前往北京跟李行健先生商谈出版事宜,双方谈妥签订协议后,卢先生和我就开工了。我俩先商定改编的细则,然后卢先生提议一人半部,通读并同时进行改编,完成后再交换互审,然后定稿、交稿。1999年11月字典出版了,书名改为《华语规范字典》(682页)。翌年,被新加坡教育部纳入“O水准”考试的语文工具书,考生可以带进考场(O水准考试相当于我国初中毕业统考)。
《华语规范字典》封面及扉页
在新中合作期间,新方邀请李行健和李建国两位先生到新加坡考察。卢绍昌先生陪同两位李先生先后到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国立教育学院和新加坡报业控股参观、访谈。
参访南洋理工大学,右起:卢绍昌、李行健、李建国、笔者
参访新加坡报业控股,右起:卢绍昌、李行健、李建国、笔者
拜访国立教育学院时,周清海教授(中)宴请中国朋友
2000年1月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早报周刊•图文志》刊登了孔敬先生写的一篇书评《一书多能 简明实用》,指出改编本有以下几个特色:
1. 适合新加坡当地读者 根据新加坡华语语用实际增删字头,适合当地大中小学生使用。
2. 显示华语特色 更换不合新加坡当地语用习惯的例词例句,增收新加坡常用字和词语,例如“峇”“粿”“梿”“峇峇”“粿条”“榴梿”。
3. 规范性 体现了同语言文字规范有关的所有条例和标准,从字形、字音到部首检字。
4. 实用性 先发制人,通过提示指出容易写错、读错、混淆之处,确保读者正确用字。
5.开创性 “语素字”标注词性,极大地方便了非华族的新加坡人和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字。
6.义项排列合理性 从本义出发,按照意义的引申发展脉络排列所有义项,标明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以利读者提纲挈领,系统全面地掌握字的各个义项。
7.精选例词例句 举例典型,贴近新加坡读者的日常生活,借以增强字典的亲和力,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查字典的习惯。
作者最后说:总而言之,改编者态度严谨,增删得当,或解疑释难,或辨析正误,或探微求源,让读者通过使用规范字词,彰显自己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良好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