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文艺 诗人节特辑 (2)

诗人节特辑 (2)

0
109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人节特辑 (二)

 

纪念屈原

沿滨


不合时宜地站在岸边
如同不合群的天鹅
据说老鹰与老虎
也总是独来独往

2300年了
你总是那个年纪
问天问地
真诚得让人心碎

你如明矾
在2300年里不融沉淀
但世道比江水更混
事与愿违

感谢你不老的传说
人心如秤
你羸弱的身躯如同秤砣
让人们心存羞愧

 

 

詩人群相

向明

有的把他們看成一坨狗屎

有的將他們視作一灘雜碎

有的說糊不上壁的爛泥巴

訪問得越多會越不太像話

這些上不了職業欄的弱者

他們的處境比流浪漢稍好

王爾德說只有詩人才夠格

可在上帝座位一旁坐下來

2023/6/6

 

端午随笔
阿理

端午节,是个让粽子提醒的传统节日子。在南洋华人社会,粽子与屈子,家喻户晓,把粽子故事一代代传下来。
我们家有个不会裹粽子却会说屈子故事的妈妈。小时端午节一到,应节的粽子是爸爸向他同事订购的。
当学校被封,父母均失业后,而年年端午,妈妈学生同事都会送来粽子,尤其是杨老师的粽子,陪伴着我们长大。
晓得粽子的来由,却不知粽子是如何做,直到有回到邻居家,正碰上邻居的婆婆在裹粽子,好奇地看着婆婆用几片竹叶,把炒好的糯米和各种馅料,裹成一颗颗漂亮的三角形,再绑上草绳,一串串放入锅里蒸煮。这才知道粽子是这样做的。
我们姐妹成家后,我们的婆婆、还有我的妯娌们、弟妇大嫂的粽子,色香味浓各有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孩子们,有个既不会裹粽子也不会讲屈子故事的妈妈。但是他们有会裹粽子的奶奶和伯母们。
只有一年,小文拿了说是非常容易做的碱粽方子,非要我学做不可。看着热心的她,只好勉为其难的接受。手忙脚乱弄了大半天,才把二十多粒的碱粽弄出来,除了“长相”不佳,味道倒也让家人好友都大跌眼镜。不过,就那么一回罢了。
孩子们在外读书时,也有粽子吃。那是我同学的妈妈萧阿姨送的,她的粽子也非常好吃。心意更让我感激不已。
这几年在雪梨,尝过了中国台湾各地不同的粽子,近日还可以买到棉兰人卖的棉兰粽子。小人儿从慈济中文学校,每人带回两颗粽子,也带回老师讲的端午节、龙舟、屈子的故事。
今年端午未到,已经吃到了粽子,忆起往事,对故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屈原

端午新吟

鍾逸

從來都不同情自毀生命的文人,
包括川端、三島、三毛和顧城
唯獨你的名字無法從心版刮去
讓它與端午的粽子相繫於永恆

自高中時代就已背誦懷沙哀郢
離騷和天問塞我以滿腔的不平
想不通你怎麼忘了詩人的瀟洒
竟讓誹謗讒言囹圄涉江底吟情

遺憾沒有機會到汨羅江畔求證
問天問地問風問水問魚問蜻蜓
可聽說過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有個哭泣的大官在這兒發神經

三閭大夫啊,  此身雖已天涯遠
謝謝你留我以粽子飄香的溫馨

 

粽子飘香送温馨

小时候,放学回家,进门就闻到母亲烧水泡竹叶的香气,心里知道:吃粽子的日子到了。
那时,父亲母亲都当教师,整天都在学校,但每逢节日,即使学校不放假,母亲总是设法在家里多耽一会 儿,弄一些应景的摆设和食物,让孩子们体验华夏文化节日的气氛。因此,我们从小就很知道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寒食节或清明节的故事,唯一不知道的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盂兰盆会),那是因为我家笃信耶稣基督,不谈这些。
端午节,母亲比别的节日要忙得多,因为这一天也叫诗人节,是父亲很重视的节日,他的诗友们会来谈诗喝酒,所以母亲除了准备粽子之外,还要烧几碟下酒小菜。
喝酒当然没我们小孩子的份儿,因此,肉粽和蘸「嘎娅——椰浆鸡蛋酱」的碱水粽成了我们的最爱。
母亲并不是里粽高手,煮出来的粽子多是「内涵外露」,「捉襟见肘」,「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为 了藏拙,母亲的粽子「绝不外流」,而在家请客的粽子,都是「罗衫褪尽」,与匙叉同摆碟上,一派「服务周到」的模样。
诗翁们通常都是先吃粽子再喝酒,母亲把碟子收回来后,才松一口气。这时,才是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
母亲裹粽不行,但她酿制的红糯米酒可是一流的,我外祖父是在漳州开医院和药房的,有酿酒密诀,母亲学到几招酿制功夫,酿出好酒,父亲的诗友们都赞不绝口。真的好怀念那已逝去的温馨岁月!
在台北上大学时,有一年,端午节放假,校园宿舍 一片冷清,与我同寝室的同学都是马来亚(今马来西亚 和新加坡)人,她们有旅台的「拿督」请客,虽然她们邀我同去,但我不想沾光,一个人留在寝室。
下午三时 许,女教官来敲门,递给我一个包裹,说是新竹人送来 的,接过一看,原来是新竹修女院托人送来的,包裹还没打开,粽子的香气就已透纸沁出,我感动得眼眶潮润 了。
那时我在台湾的唯一亲人是当天主教神父的表哥吴友梅博士,他本身在云林县斗六镇的正心中学当校 长,怕我在台湾没人照顾,特地带我去新竹修女院,把我介绍给院长姆姆王修女,我在那儿住了一个晚上,王修女对我百般呵护,就像母亲一样。今天她老远托人送 粽子给我,怎不令我激动?
后来我把这事告诉表哥,他说,修女院经费所限,从来不裹粽,这些粽子一定是教 友们送给修女,她们自身克己,舍不得吃,特地转送我 的,这是我在异乡渡过最难忘最温馨的端午节。
毕业回来,弟弟成家,弟媳是裹粽高手,她拿手的 广东「枕头粽」真是「冇得顶」,母亲也就能够跟人礼 尙往来地送粽子了。
我自己婚后,为了传承母亲的良苦用心,也设法在 百忙之余,让孩子沐浴祖先文化的兰汤。
如今,三个女儿都嫁了,我要她们也学里粽,让孙孙们日后有自家出品的粽子可吃。
粽子,为我不仅是应景食物,而是人生道路上的温 馨啊!

(江恭忱遗作——原载世界日报)

 

 

 

 

 

 

 

 

 

 

 

 

 

 

 

 

 

 

 

 

 

 

 

 

 

 

 

 

 

 

 

 

 

 

 

 

 

 

 

 

 

 

 

 

 

 

 

 

 

 

 

 

 

 

 

 

 

 

 

 

 

 

 

 

 

 

 

 

 

 

 

 

 

 

 

 

 

 

 

 

 

 

 

 

 

 

 

 

 

 

 

 

 

 

 

 

 

 

 

 

 

 

 

 

 

 

 

 

 

 

 

 

 

 

 

 

 

 

 

 

 

 

 

 

 

 

 

 

 

 

 

 

 

 

 

 

 

 

 

 

 

 

 

 

 

 

 

 

 

 

 

 

 

 

 

 

 

 

 

 

 

 

 

 

 

 

 

 

 

 

 

 

 

 

 

 

 

 

 

 

 

 

 

 

 

 

 

 

 

 

 

 

 

 

 

 

 

 

 

 

 

 

 

 

 

 

 

 

 

 

 

 

 

 

 

 

 

 

 

 

 

 

 

 

 

 

 

 

 

 

 

 

 

 

 

 

 

 

 

 

 

 

 

 

 

 

 

 

 

 

 

 

 

 

 

 

 

 

 

 

 

 

 

 

 

 

 

 

 

 

 

 

 

 

 

 

 

 

 

 

 

 

 

 

 

 

 

 

 

 

 

 

 

 

 

 

 

 

 

 

 

 

 

 

 

 

 

 

 

 

 

 

 

 

 

 

 

 

 

 

 

 

 

 

 

 

 

 

 

 

 

 

 

 

 

 

 

 

 

 

 

 

 

 

 

 

 

 

 

 

 

 

 

 

 

 

 

 

 

 

 

 

 

 

 

 

 

 

 

 

 

 

 

 

 

 

 

 

 

 

 

 

 

 

 

 

 

 

 

 

 

 

 

 

 

 

 

 

 

 

 

 

 

 

 

 

 

 

 

 

 

 

 

 

 

 

 

 

 

 

 

 

 

 

 

 

 

 

 

 

 

 

 

 

 

 

 

 

 

 

 

 

 

 

 

 

 

 

 

 

 

 

 

 

 

 

 

 

 

 

 

 

 

 

 

 

 

 

 

 

 

 

 

 

 

 

 

 

 

 

 

 

 

 

 

 

 

 

 

 

 

 

 

 

 

 

 

 

 

 

 

 

 

 

 

 

 

 

 

 

 

 

 

 

 

 

 

 

 

 

 

 

 

 

 

 

 

 

 

 

 

 

 

 

 

 

 

 

 

 

 

 

 

 

 

 

 

 

 

 

 

 

 

 

 

 

 

 

 

 

 

 

 

 

 

 

 

 

 

 

 

 

 

 

 

 

 

 

 

 

 

 

 

 

 

 

 

 

 

 

 

 

 

 

 

 

 

 

 

 

 

 

 

 

 

 

 

 

 

 

 

 

 

 

 

 

 

 

 

 

 

 

 

 

 

 

 

 

 

 

 

 

 

 

 

 

 

 

 

 

 

 

 

 

 

 

 

 

 

 

 

 

 

 

 

 

 

 

 

 

 

 

 

 

 

 

 

 

 

 

 

 

 

 

 

 

 

 

 

 

 

 

 

 

 

 

 

 

 

 

 

 

 

 

 

 

 

 

 

 

 

 

 

 

 

 

 

 

 

 

 

 

 

 

 

 

 

 

 

 

 

 

 

 

 

 

 

 

 

 

 

 

 

 

 

 

 

 

 

 

 

 

 

 

 

 

 

 

 

 

 

 

 

 

 

 

 

 

 

 

 

 

 

 

 

 

 

 

 

 

 

 

 

 

 

 

 

 

 

 

 

 

 

 

 

 

 

 

 

 

 

 

 

 

 

 

 

 

 

 

 

 

 

 

 

 

 

 

 

 

 

 

 

 

 

 

 

 

 

 

 

 

 

 

 

 

 

 

 

 

 

 

 

 

 

 

 

 

 

 

 

 

 

 

 

 

 

 

 

 

 

 

 

 

 

 

 

粽子飘香送温馨

小时候,放学回家,进门就闻到母亲烧水泡竹叶的香气,心里知道:吃粽子的日子到了。
那时,父亲母亲都当教师,整天都在学校,但每逢节日,即使学校不放假,母亲总是设法在家里多耽一会 儿,弄一些应景的摆设和食物,让孩子们体验华夏文化节日的气氛。因此,我们从小就很知道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寒食节或清明节的故事,唯一不知道的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盂兰盆会),那是因为我家笃信耶稣基督,不谈这些。
端午节,母亲比别的节日要忙得多,因为这一天也叫诗人节,是父亲很重视的节日,他的诗友们会来谈诗喝酒,所以母亲除了准备粽子之外,还要烧几碟下酒小菜。
喝酒当然没我们小孩子的份儿,因此,肉粽和蘸「嘎娅——椰浆鸡蛋酱」的碱水粽成了我们的最爱。
母亲并不是里粽高手,煮出来的粽子多是「内涵外露」,「捉襟见肘」,「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为 了藏拙,母亲的粽子「绝不外流」,而在家请客的粽子,都是「罗衫褪尽」,与匙叉同摆碟上,一派「服务周到」的模样。
诗翁们通常都是先吃粽子再喝酒,母亲把碟子收回来后,才松一口气。这时,才是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
母亲裹粽不行,但她酿制的红糯米酒可是一流的,我外祖父是在漳州开医院和药房的,有酿酒密诀,母亲学到几招酿制功夫,酿出好酒,父亲的诗友们都赞不绝口。真的好怀念那已逝去的温馨岁月!
在台北上大学时,有一年,端午节放假,校园宿舍 一片冷清,与我同寝室的同学都是马来亚(今马来西亚 和新加坡)人,她们有旅台的「拿督」请客,虽然她们邀我同去,但我不想沾光,一个人留在寝室。
下午三时 许,女教官来敲门,递给我一个包裹,说是新竹人送来 的,接过一看,原来是新竹修女院托人送来的,包裹还没打开,粽子的香气就已透纸沁出,我感动得眼眶潮润 了。
那时我在台湾的唯一亲人是当天主教神父的表哥吴友梅博士,他本身在云林县斗六镇的正心中学当校 长,怕我在台湾没人照顾,特地带我去新竹修女院,把我介绍给院长姆姆王修女,我在那儿住了一个晚上,王修女对我百般呵护,就像母亲一样。今天她老远托人送 粽子给我,怎不令我激动?
后来我把这事告诉表哥,他说,修女院经费所限,从来不裹粽,这些粽子一定是教 友们送给修女,她们自身克己,舍不得吃,特地转送我 的,这是我在异乡渡过最难忘最温馨的端午节。
毕业回来,弟弟成家,弟媳是裹粽高手,她拿手的 广东「枕头粽」真是「冇得顶」,母亲也就能够跟人礼 尙往来地送粽子了。
我自己婚后,为了传承母亲的良苦用心,也设法在 百忙之余,让孩子沐浴祖先文化的兰汤。
如今,三个女儿都嫁了,我要她们也学里粽,让孙孙们日后有自家出品的粽子可吃。
粽子,为我不仅是应景食物,而是人生道路上的温馨啊!

(江恭忱遗作——原载世界日报)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