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年华语研究之路*
郭熙(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 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接上期)
作者:郭 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海外华语。
二、参建韩江学院中文系
韩江学院位于槟城林连登路,正式成立于1999年7月,它是在华文独立中学韩江中学 1978年开设的新闻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成立的韩江学院名誉院长谢诗坚是位经验丰富的华文报人,他事业心强,精力过人,雄心勃勃,希望能推动韩院国际化。
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合作办学,采用所谓2+2模式。韩江学院想如法炮制:在韩江招收中文学生,在韩院念两年,然后再到南大念两年,毕业时发南京大学的文凭。不过,这种做法很难通过,得由南京大学先承认韩院的学分。按说,我们设置课程,主要教学由我们做,水平把控不会有太大问题。但这种情况国内尚无先例,逐级上报,即使最终获准,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办学效率上看,有必要找到一条既能保证速度、又能保证质量的路子。
于是,我想到了插班模式。做法是,学生先在韩江学院取得专科文凭,然后以专科毕业的身份报读南京大学,插入南京大学三年级。这种做法在本质上跟2+2模式没有差别。
在几次讨论的基础上,由我起草了两校合作的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韩江学院在已有的韩院华文研究中心设立中文系,由南大方面委派人员协助策划该系的架构,设计学制、课程与教学大纲,建议有关课程所需的教学人员等。韩院中文系按照拟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2)韩院中文系按照韩院的有关规定招生,学制两年。韩院中文系的主要课程由南大委派资深教师担任。任课教师负责所授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准备工作。(3)随着韩院师资力量的加强,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南大可逐步减少所派师资。取得韩院毕业文凭并经南大有关部门确认合格者可被录取为南大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学生录取后在南大插班修读规定的高年级(三、四年级)课程,一年内能够完成规定学分者,可选择留在南大或回国撰写毕业论文,但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参加论文答辩。连同韩院学分在内,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由南大颁发毕业文凭,符合学士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作为中国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愿意接受韩江学院的学生作插班生,有两点考虑:一是海外华人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感动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祖籍国的大学应该支持海外华人的华文教育事业;二是这里的课程由我们根据实际要求设计,主干课程均由我们派人执教,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6月29日,我陪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后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张异宾教授从南京飞抵马来西亚,正式签订了两校的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南京大学和韩江学院合作的正式开始。两校领导的互动不断加强。韩江学院谢诗坚名誉院长和黄永顺董事访问南京大学,受到时任副校长(后任校长)的陈骏教授及中文系领导等的热情款待。7月15日,韩江中学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后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专程赶到槟城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两校合作的顺利进行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应该有浓重的一笔。
在制订计划的同时,学院也开始招聘中文人才,由我负责。广告发出,应聘的人并不多。最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杜忠全硕士加盟,担任中文系副主任,结束了我一人单打的局面。在忠全的帮助下,我们具体讨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培养模式等等。忠全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小伙子,非常勤奋。他酷爱中华文化,努力抒写生长与生活的槟岛,发表了大量的华文作品,结集出版了老槟城系列。2005年获《星洲日报》第八届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后来他又念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 。目前任拉曼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在韩江学院工作期间,我住韩江中学的宿舍,同宿舍的是韩江中学的年轻体育老师全德利。我们两个经常一同出去吃饭看景聊天,话题极其广泛,使我对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等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还到太平他的家,看那里的雨树。他现在在马来西亚主要从事团建活动,做得有声有色。
我常听到校园里学生的读书声。老师在教室讲课的声音不时地传到我的耳朵。看到了学生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运动会响起的中国运动员进行曲,只是高音喇叭里的《长江之歌》被改成了《大河之歌》。我想进课堂听听中小学的课,但是被校长婉转地拒绝了。校长是个女生,姓谢,我一直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不让去听。在韩江住了那么久,一直没有能够进课堂听课,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后来我在新加坡倒是有机会先后到10个学校观课,当然,如果不是有华文教研中心的特级教师的陪同,也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才知道,在海外听课是大事,都不让随便听。如有考察团客人提出听课,要事先报有关机构批准。
槟城之行,使我调整了自己事业发展的道路,走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海外华语和华语传承研究。在韩江学院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我曾应邀把在韩江学院的经历写成《南京大学中文系和韩江学院合作琐记》一文 , 发表在韩江学院十周年纪念刊上,后来作为附录收录在《华语研究录》一书。
韩江学院今已更名为韩江新闻大学学院。2019年9月,我应邀到新纪元学院大学参加 第三届华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见到了当年的学生妤佳。她现在已经成为韩江学院的语言学骨干教师。
三、说说槟城
槟城,英语PENANG,马来语PULAU PINANG,旧称槟榔屿,简称槟州,是马来西亚十三州联邦州属之一,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北部,以槟威海峡为界,分成槟岛和威省两部分。自1786年开埠后到现在,槟榔屿已经有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槟榔屿扼守马六甲海峡北口,位于马来半岛海岸对面,最窄处海峡只有3英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槟城的中心城区又称乔治市,位于槟榔屿的东北。岛上40%的人口居住在这里,是一个以华人为主、具有古老历史文化的城市,也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传说早在1405年,郑和曾踏足槟城。槟榔屿西南区的峇都茅至今有传说中的“郑和三保公脚印”。
实地生活加深了我对马来西亚华文使用状况的了解。来槟城之前,我对它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心里惦记的是槟榔屿。到槟城的第二天,我问宝清槟榔屿在哪儿,她笑了,你就在槟榔屿。这就是郁达夫笔下的槟榔屿。
槟城是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城市。各种民族、各种宗教代表性的建筑随处可见。其中许多古老的宗教建筑城内充满华族风情。在街上有许多古老的会馆,最古老的乡会是嘉应会馆和增龙会馆(1801年),最古老的庙宇是大伯公庙(1799年)及观音亭(广福宫)(1800年)。槟城还是一个多语多言社会。语言有四种:(1)马来语,这是马来西亚的国语;(2)英语,是马来西亚的通用语;(3)华语,这是受华文教育的华族的通用语;(4)泰米尔语,大多数新马印度人的母语,当地华语称“淡米尔语”。大多数槟城华人懂两种以上语言,不包括方言,有的甚至懂四种以上。受过教育的则四种都用:(1)马来语,其中混有汉语方言、英语乃至泰米尔语成分;(2)英语,包括正宗英国英语和非正式“槟城英语”;(3)华语;(4)汉语方言,主要是福建话,但已经形成槟城特色,也有客家话等。面对不同的人,华人会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谈。人们在不同场合会自如地说出不同的话。我深深地被那里华人超人的语言能力所折服。
但很少有华人会泰米尔语,可能是因为它的弱势地位。华社以外的成员也多少会用一些汉语方言。例如,一些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印度人,也会讲福建话和(或)简单的华语。我经常光顾的一位卖福建面的摊主不是华人,但他能讲一口流利的福建话,还会跟我讲简单的华语。
第一次从马来西亚回国以后,我写了《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一文,参加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来发表在《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号。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参考。该文有这样一段:
就理论上来说,槟城华社的语言生活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种可能:(1)维持多语并继续以华语为主体,其水平逐步向汉语标准语靠拢;(2)维持多语并逐步偏离汉语,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华语;(3)逐步为其他语言所取代。但不管发生上面所说的哪一种情况,有一点或许可以肯定,槟城福建话将会逐步消亡。
2019年,我再次到槟城,看到的事实是,年轻人已经不使用福建话,福建话将退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