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于而凡
一条大河,波浪宽……每次听到这首歌,心中会起圈圈涟漪,那埋在心底的祖国自然而然浮现出来。很早很早,小学时候已经认识这首歌。就在启蒙的年月里,通过歌,通过艺术,通过文化,老师把祖国这概念深深灌进孩子们脑海。从那时起,我们都经常面向北方,向往著那遥远的故国大地。
那浪漫的年代并不长,千岛国的政变,令我们印尼华人不知所措失去方向。华文不能读,中国这名词就变成禁语。为了生存,我们大部分都选择改姓换名,化成印尼籍。成印尼公民比外国籍民在生活上是方便的多,可是心里的负担反而加重。
在32年的新秩序政权下,政府提倡去中国化,我们要忍受作为华人的可耻,更要全面否定自身的文化。那些受中华文化影响不深的华人,就干脆通过宗教婚姻全盘同化,从此跟故国一刀两断。而我们这些受华文教育不浅的华人,心中的压抑就特别重。虽然在一些正式场合也跟着唱印尼国歌,可别问有多少激情在歌声里!想当年一度从北国传来的歌声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反再次激发我眼瞳的泪光。故国不堪回首,长在梦里的黄河依然澎湃汹涌!
现在华人处境更明朗,中华文化享有生存空间,华族也夺回应有的公民权。好多社会领导频呼吁,号召大家积极融入主流社会,落地生根把印尼当祖国。一时,在中文报刊上,祖国这名词又频繁出现。连文学副刊也不例外。可是,每次我听到看到大家用这名词称呼印尼时,总觉得拗口不能适应。看来这感觉并不唯我独有,几年前在马来西亚校刊读到一名教师写的短文,她谈起在一篇学生作文中看到祖国这名词时自己感到困惑,心底的祖国到底是哪一个?
顾名思义,祖国就是祖先的国土,在我意识中,祖先国就是中国,哪能让别国取代呢?虽然我们成了印尼的籍民,可祖国这名词到底跟印尼不对格。那么应该怎样来称呼?经过深思我体会到,印尼终究是我们的家,我们华人从北方漂洋过海,终于在这里重建了家园。我们大部分生在这里活在这里,也将死在这里。印尼不是我们的祖先国,可它是我们第一故乡,也是我们唯一的家国。那么称印尼为家国不是更贴切吗?
其实,这不仅是单纯的名称问题,祖国这名词包含著我们对根的依恋。那些在大众场合高谈落地生根的大人物,在私人集会感叹的是落叶归根,海外游子就这样人格分裂。多少年的乡愁,千绪万缕要霍然割断谈何容易?
无可避免,我们要时常面对公众的质问,你的心倾向哪里?面对这问题,好多人 都选择回避,好多人尽管心虚,都选择政治正确的答案:当然是印尼!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在普通华社集会中,华人终不忘扬起印尼国歌。荒谬的是:这惯例没有在所谓主流社团中出现。
公式化的答案是安全的,可在文学领域,就显得脆弱无说服力。每次读到印华作者用祖国名词歌颂印尼,总感到虚浮不实。因为在文学,最主要是情感真实,不是政治正确。最近读到印华作协主席当北京奥运自愿者的文学报告,却得到同样的感受。
作为同是文学爱好者,我能理解作者争取当自愿者的意愿。我们所接触的中华文化,令大家对故国有深切的情感,我们对北京奥运的看重,并不比任何在大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差。反过来,多年来作为华人在异国身受的屈耻,令我们比大陆年轻一代拥有更多难于化解的悲情。当奥委会宣布北京取得举办权,当开幕仪式的画卷在荧幕上缓缓开展,当中国健儿一次又一次上台领奖,我始终不能控制眼眶的热泪。远隔太平洋,二十年前从印尼移居美国的朋友竟然也转达同样的震撼。
可是,从报告文章中读到的是另外一回事。在文章里,我们很少看到作者描写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感慨感想,看得出作者是尽量克制这些感情的泛滥。最绝的是下面这一段:’。。。。。我们可以看电视节目,每次中国运动员得到金牌奏国歌,他们就自动起立,这种发自于内心的爱国爱家的表现,让我这个外国人惭愧。’
我们是外国人吗?是的,在法律上完全正确,可这是从心底抒发的感悟吗?文学是讲感情,可在这里作者用的却是政治语言,她把心紧紧封闭著。作为一个写作者,因政治理念而不能把真情正常表达出来,何其可悲!可这不是独特现象,这是我们印华文学普遍的病态状况。我们的思想负担太沉重,导致写出的文章也苍白无力。
面对故国,我们根本不是外人,我们好比嫁出去的女儿,虽然新家是印尼,娘家依然是中国啊!如果有人怀疑我们对印尼的忠心,要我们说出更爱那一个,我们将无从选择,因为娘家与夫家同是我们的亲人。请别逼我们作出残酷的抉择!
那么,我们是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有双重效忠之嫌?这一切不必否认,一切是人之常情。人有情,不能忍心割断命中的血缘,人有义,那能轻易忘掉血缘的历史?血缘令我们认同自己,历史让我们拥有尊严。有朝一日,若我们搬到国外,选择多重效忠也更自然更符合人性!就像住在荷兰的一位老前辈说过,他爱中国因为那有他的根,他爱印尼因为那是生他的地,他也爱荷兰因为这是养他的家。祖国,家国!全都牵萦著 ——- 古今漂泊者的心。
如果发生战争你为谁而战?这是大话题,令我想起金庸’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乔峰是契丹人,一出生,就在民族斗杀的刀口间过活。夫母遭中原群雄围杀,下落不明成孤儿,是汉人将他抚养培育成人。为了平息民族间的流血战争,他要挟自己的君主而成民族罪人。为了兄弟情谊,他放走汉人仇敌又成忘恩外贼。战争中他进罪退亦罪,处在夹缝中。为了罢兵他义无反顾,最后绝望以自杀来止戈!
乔峰的悲剧是民族战争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我们现代人要尽力避免这悲剧的发生。为谁而战?发动战争、逼我们作这种毫无人性抉择的人 —– 才是罪人。我们拒绝选择,我们想学乔峰当和平使者止战,冒着背叛国者的罪名,我们也要选择加入反战的队伍。
不要在落地生根与落叶归根之间徘徊彷徨,这两个理念其实并不相抵触。如果不深深扎根在新地哪能开花结果?如果不从根源吸收足够能量会是好种子吗?我们要吸取新地的营养,也要频繁回顾寻找灵感和力量。不再犹豫,我们可以把所想所感全发泄出来,不必顾忌所谓主流的眼光。我们领悟到,除了这我们生活著、奋斗著的实在家国 —- 印尼,我们还可以拥有血缘的、文化的精神祖国 —- 中国。
。。。饮过的水,我永远挂念你的源头。生我的土,我不能忘掉你的忧愁。养我的家,我尽心抚平你的伤口。。。这就是就是我们漂泊者之歌。也许会有困惑,或许会有迷茫,可能会有失落,把这些都写出,才有真实有力的文学写作。不应被政治意识牵挂,政治始终是暂时的; 不应违背自身的情感,文学中的情感才是不朽。
‘可能有一个我想忘掉,可终是不能消失的国度。’ 这是印尼诗人库纳万的诗句。祖国啊,祖国!你是离散文学的永恒话题,也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