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4 12 月, 2024
Home文艺鍾逸:琳琅满目玉生辉 —...

鍾逸:琳琅满目玉生辉 ——序《文苑拾粹》

琳琅满目玉生辉

——序《文苑拾粹》

 

锺逸

 

大概两年前,上网浏览时经常看到有关书店倒闭或转业的新闻。从记者报道的字里行间,我发现书店纷纷关门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动力,那就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最近和内人到马来西亚的梹榔屿走走,来到一个相当热闹的商城闲逛。我们记得这里有家书店,想去看看自己心仪的作家诗人是否又有了什么新作? 电动扶梯到了三楼,我们找到了那间书店,但是只剩下招牌还没取下来,关门了!

大约一年前,我们也到过这里,选了几本文学类书籍。当时,我环顾四周,店里除了我们之外,只有一个学生模样的少年在翻看漫画书,再无他人。付钱时,收银员还给我们选购的书本打折。打折省下的钱,算算还可以到关仔角餐饮中心吃两碗Laksa(南洋娘惹特色美食), 这本来是可喜的事,但不知怎的,我和内人都高兴不起来,隐隐感觉到这家书店有一层奄奄一息的阴影。

望着关门的书店,我们不约而同抛下一声短叹。这叹气里,蕴蓄着读书人爱书人不足为外人道的悲哀。

刚刚出版了雅加达诗人谢映辉诗集——《梧桐集》的棉兰枫叶书斋主人汪桂香(秋月)女史,还有余勇可贾,游说好几位苏北或曾经滞留苏北的写作人,参与她出版《文苑拾粹》的壮举。这本《文苑拾粹》收集了印尼华文解冻后纷纷露尖拔节的写作人的散文和小说。

当秋月文友捧着厚厚的,分成三叠的文稿到《好报》编辑部找我,要我像此前为《梧桐集》写序那样,再为她主编的《文苑拾粹》写几句卷首语。

提起秋月这个笔名,印尼苏北文坛的文友没有人会觉得陌生。她在棉华中学毕业后,考进苏北大学医学院攻读牙医系,成了名气不小的牙科医生。除了忙于牙医业务,酷爱文艺的她还任劳任怨地为苏北华文文坛奔波。

为了帮忙熟悉的文友出书,她放下牙科医师的身段,拜女儿的朋友为师,苦攻电脑排版技术。为了学以致用,她还帮几位文友——包括我在内,出版了几本书。在大家的鼓励支持下,她鼓起勇气成立了「枫叶书斋」出版社。

地 处热带南洋的印尼没有枫树,她把书斋取名“枫叶”自有深意,其一是和她的芳名——桂香及笔名——秋月有瓜葛,都和秋天有关,其二是因为枫叶要到了秋天才转 红,才美丽。她在文艺路上的创业,并非始于不识愁滋味的春季,也不在芳华正茂的夏天,而是在仆仆风尘后的秋天。她要告诉朋友们,秋天的年纪就像枫叶一样, 是最美丽的,最灿烂的,更重要的是——尚有可为,殊堪珍惜的。与此同时,她也在激励同一年段的华文写作者和爱好者,虽然大家在印尼华文被禁锢的三十年错过 了也失去了舒展才情、以文载道的机会,但今天我们还有幸重享方块字的美丽和温馨,应该站起来,为早被称为荒漠的印华文坛流一滴汗,出一份力。

也许她也已看到像我上面所描述「书店纷纷关门」的景象,但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振奋苏北印华文坛士气,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扛起刺激本土华文文艺复苏的艰巨重担。

她一面搜集和甄选曾在本地华文报刊发表过的好文章,连我于60至70年代主编印度尼西亚日报苏岛版《青年园地》的佳作也被挖掘出来,然后经过一番筛选,重新以电脑植字,编出一本菁英汇聚,珠玉生辉的苏北(包括旅外)印华写作人呕心沥血的作品大会串。

捧着厚厚的三叠书本样版,秋月郑重嘱咐我为这本书写序,说这不是她个人的事,而是振兴印尼苏北,特别是棉兰写作爱好者士气的第一炮,是件大事,人人有责。帽子如此之大,想推也推不掉。

这本16开厚达250页的书本收集了46篇苏北,特别是棉兰写作人精雕细镂,琳琅满目的瑰丽作品;每一篇都像醇酒香茗,令你不甘走马看花,匆匆浏览,而会一卷在手,沉吟流连,陶醉其中。

这不是夸大其词,当我和内人沈华英逐篇翻阅,顺便摘出误植、同音错别字或由於簡體轉繁體出現的失誤時,我們發現,書中文章幾乎全是值得鄭重推薦的好文佳作。

吳奕光的散文溫柔細膩,親情洋溢,他從留台負笈的生活中輕描淡寫勾勒出50年代的臺灣風貌和當年印尼留台生捉襟見肘的“克難”模樣。

他的《僑生宿舍第八室》、《秋老虎》和《清炒米飯》輕輕一筆帶過了他當年負笈他鄉的克難窘境。

他写的:那些日子,「等到僑委會發放加菜專款,才能見到幾片肉,幾片浮在湯麵的魚丸片」和「一碗只在麵湯加幾葉青菜葉的『陽春麵』會讓我懷念至今」就这么清清淡淡的几笔,就让曾在异乡负笈,不敢多花父母节衣缩食的钱的学子沉吟半响,同声一叹!

现任《印广日报》总编的吴奕光在他《娘在的中秋》和《黄花雨》以轻柔的笔触勾勒了似淡还浓的亲情,余韵深远!

以擅写极短篇和闪小说知名的苏北省民礼市写作人晓星在这本书里呈献了4篇 故事性浓厚的小说:《琴声叮咚》、《三块豆腐》、《亡羊补牢》和《拾金不昧》,其中《琴声叮咚》的故事最令我震撼,一个少男的钢琴演奏会的背面竟然有如此 揪心的故事。拜读过晓星的许多短篇,《琴声叮咚》最令我愣神。《亡羊补牢》反映现实社会里贪婪的嘴脸但却以幡然悔悟作为落幕,晓星的构思令人心折。《三块豆腐》和《拾金不昧》的箭头直指社会现象,故事背面的讽刺发人深省。

远在60年代就以短篇小说驰骋印华文坛的金梅子(郑金华),虽已飞越巽他海峡成了雅加达人,当他听到秋月计划出版《文苑拾粹》的壮举,立即答应供稿,寄来了《巴东饭 摊》、《孽缘》和《客家麵》。前者讲的是雅加达社会时有所闻的故事,而金梅子以他文学的手法把修建新居,解决三餐和桃色新闻的情节编织成一篇不落俗套的小 说。《孽缘》也是小说,故事曲折。《客家麵》是散文,写来引人入胜。

已经移居澳大利亚的棉兰写作人凡夫虽然身在印度洋彼岸,但却无时不刻情系印尼棉兰,他在棉兰出版了四本文集——《父亲的背影》、《商海沉浮录》、《凡夫话语》和《夕阳絮语》,其中两本便是「枫叶书斋」主人秋月帮他策划出版的。

秋 月要出书,他义不容辞拔刀相助,从隔洋寄来两篇散文,其一《他的娘想当他家的一条狗》,其二《童年里的花香》。前一篇,单看题目就觉得不舒服,把文章细细 看下去,不禁令人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我们华族讲究孝道,没想到棉兰的华族当中竟有把孝字搁在一边的子女,而且忤逆不孝得那么厉害,令人不齿!

《童年里的花香》一文散发怀旧的古早味,作者从一首歌勾起对故乡——先达(P.Siantar)山城的的记忆,很淳朴,很温馨。曾在这个山城居住过的华族朋友都会以「先达人」的称呼感到自豪,虽然这和中国电视里「中国达人秀」无关。

他们彼此之间一见面就讲类似四川方言的「先达国语」,乡情很浓。难怪凡夫总不忘在文章里介绍他母亲洗涤衣物的乌龟河。当年物质条件艰难,无仆无佣,郭老夫人只好到河畔洗一家人的衣服。虽然凡夫写的是文字,但却能令读者看到一幅很美很温馨的画面。

孔智璋是我高中的物理老师,早年留学台湾,虽然攻读理工,文学造诣却很深厚。60年代曾在棉兰华文报当编辑,大展文采。他的作品着重写实,本书收集了他三篇佳作:《戒烟小记》、《从蜜蜂说起》、《谈感恩》和《印尼苏北华社婚礼演变》,篇篇开卷有益。

秋涛姓谭,和谭谈是姐妹,都是从棉兰移居澳大利亚的印华文坛翘楚。秋涛于60年 代在我主编的《青年园地》投稿时,用的笔名是翰丝,擅写散文和新诗。她那篇《水仙不开花》就曾在《青年园地》见报。谭谈的《月下美人》读了让人感觉喝了香 茗,颊齿留芳。两姐妹都爱歌颂家庭,歌颂爱;谭谈的《生命里的那朵红》、《见外》及《夜空里的星星》和秋涛的《回娘家》都叫人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说到文章的含金量,我该郑重推荐迎建文友的《辞典与父亲》。我和这位作者至今缘悭一面,此前也没有拜读过她的作品,从行文中看出作者是位扫眉才子,她的父亲 更是棉兰教育界和报界的前辈陈枫先生,他和夫人黄凤合编的《印度尼西亚语汉语辞典》也许已经绝版,或许随着时事变迁、两国语文都经历遞嬗增删,以致有待后 人修订,但是在60年代,那本辞典的问世,对印尼华族来说,无疑是一个硕大的贡献,功不可没!迎建还有一篇清新可喜的散文《玛瑙般的红莲雾》收入本书,希望读者不会错过。

提到迎建,就不能不提阿理这位才女,她已出了三本文集,其中两本——《迟来的春天》和《夏天的梦》是秋月帮她策划出版的,另一本《永不消逝的爱》则在马来西 亚出版。目前在澳大利亚进修的她只寄来一篇《夏日的雪梨》。她以外地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给雪梨做了一个文学的解剖,让没到过这个大都市的读者恍如身临其境。阿理深厚的文字功力早为印华文坛公认。

苏妮安这个笔名只在近二三年出现在棉兰华文报,其实早在60年代到70年 代之间,这位从苏东牧高中毕业的女生已经常在我主编的《青年园地》投稿。后来她远赴伦敦攻读音乐,如今在新加坡教授钢琴。虽然狮城生活节奏忙碌紧张,但她 没放下写作的爱好,每次陪同夫婿旅游,回来都有一大摞的资料和笔记,经过细腻的处理,成了引人入胜的游记文章。除了游记,苏妮安的散文会让你沉醉在浓浓的 亲情里。《家书》和《竹叶飘香的季节》,一篇写母亲,一篇写婆婆,不同的形象,一样的爱心,读着读着,我仿佛喝着琼浆玉液,通体舒泰。

很少动笔的李蓝,经不起好友秋月的催促,终于交出了那篇《两张机票》。认识李蓝的读者都会明白她写的是什么故事。真佩服她能以淡然的笔触去叙述一件大事。什么故事?谜底保留,让读者自己去发掘。

张国峰(戈峰)以写抒情诗见长,由于这本《文苑拾粹》没有收录诗歌,他就以时评的手法揭开当今社会的一层皮。《略谈空巢老人》针针见血,直击社会病态。孝道 不是用钞票铺出来的,而是用精神赡养,爱心关怀堆积起来的。作者描写空巢老妇「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句子,真的可圈可点。

晨昏奔波,忙于家教的小菡也交出了一篇《点点滴滴忆恩师》,文中真情流露,把恩师诲人不倦、认真讲学、扶掖后进、高风亮节的苍劲形象用朴实的文字勾勒出来。在所谓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已经日渐销蚀的今天,这篇文章的价值就显得不平凡了。

沈华英在这本书里交出了四篇散文——《嫩嫩绿绿刚发芽》、《褪色的玉镯》、《温馨书简>和《绿的风波》,其中《褪色的玉镯》份量最重,会把人感动得眼角潮润。《绿的风波》 以轻松又幽默的文字讲述她家天台的故事,读罢令人莞尔。《嫩嫩绿绿刚发芽》是描写心情的作品,写来需要足够的文字驾驭的功力。

本书的编辑兼督印出版人秋月把一段揪心的曾经化为灵感,倾注进她那篇令人陪着她紧张彷徨的《求医记》里。虽然时过境迁,但听她娓娓道来,心情也会随之雾气氤氲。

至于来不及介绍的作品,还有小说《夹缝》、散文《我的小学老师》和散文《日里河之歌》,都是我有幸叨陪末座的作品。自己的东西,总觉得乏善可陈,还是让读者自己去看吧!这篇苏北文坛冰山一角的管中窥豹,匆匆写来,权当为序吧!

 

 

2014年8月17日时值第69届印尼共和国国庆节

 

锺俊仪谨识于印尼棉兰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