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望印华文学队伍健康、和谐、发展
万隆 卜汝亮
2009年五月份,在棉兰有一个印华作协举办的文学盛会,“棉兰文学节”,其中有文学座谈会和为印华诗歌比赛颁奖的节目。应邀多参加盛会的有国内外两百多位作家、文友和文学爱好者。 这自然是一个够大的文学活动,我们祝愿他们的盛会顺利、圆满成功。
印华作协是一个以雅加达为中心的文学组织,会员包括雅加达、万隆和邻近城市以及其他几个城市的写作者,几年来展开了各种文学活动,为印华文学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印尼华人散居印尼辽阔的千岛各地,印尼华文文学也在印尼各地区出现、生长和发展。三十几年受到禁锢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开始复苏,重上文学征途。印华文学从开始,一直到现在,在不同的地域自然组成了不同的文学队伍,形成了不同的印华文学活动中心,各领风骚,遥相呼应。
当今,印尼各地各城市都有印华文学组织和文学活动。苏北, 以棉兰为据点,一向以来就有强大的文学队伍,成为印尼西区的华文文学中心。在棉兰,围绕着文学书籍和文学刊物出版社组成的“南风文学社”、“印华文学社”;还有由著名的诗人锺俊仪为首的一批写作者,经常举行文学座谈会等活动。坤甸是西加利曼丹华文文学的中心,那里有一批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是一支有分量的写作队伍,他们当中旅雅坤甸振强学校校友们在《国际日报》开辟了文艺周刊《振强园地》。中爪哇几个城市,虽然没有华文报纸,是藏龙卧虎的地方,那里有投稿印尼各报纸副刊的有水平的一群写作者, 还出版了文集。泗水是印尼东区华文文学的中心,形成另一个印华文学的强大队伍。以泗水为中心的“东区文友学会”,顾名思义, 集合了一大批印尼东区的文友。雅加达和万隆是印华文学的另外一个中心,除了印华作协之外,还有由万隆文友发起的“印华文学社” “印华文学社”的会员和参与者包括西爪哇几个城市和雅加达的文友们。西爪哇苏甲巫美也有出版《山风》月刊的山风杂志社和独立自主的苏甲巫眉文友俱乐部。
印华文学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写作者与文学爱好者,开展各种文学活动,提高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并致力于在华人社会普及文学,发现和培养文学方面的新秀,推进印华文学的发展。
每一个文学组织都有各自的特点,无论是地域特点或者是人文风格特点:每一个文学组织,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生命力,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潜力。文学组织,不在乎大小,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都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大有作为。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文学精神,既求真、向善和追美的仁爱和谐的精神,印尼各地的印华文学组织都应该是兄弟组织,理应和谐相处,多沟通、多对话,建立平等的非从属的良好关系,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推进印华文学和印尼文学的发展。
在健康的、开放的基础之上,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全国的文学组织可以考虑举行协商会议、文学或学术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的交流大会,促进印华文学界的和而不同,百花盛开的大团结,共同与世界华文文学接轨,展示印华文学的全貌。
华文报纸是印尼华文文学的最主要的载体,因此也成为印华文学生存和发展的中心并决定其脉络。苏北棉兰的《棉兰早报》、《印广日报》、《华商报》,雅加达的《国际日报》《印尼星洲日报》、《商报》等,泗水的《千岛日报》、《泗水早报》、《诚报》(周报),就是这些报纸的副刊和特设的文学园地成为印华文学赖以生存的主要载体。这些文学园地有棉兰的《文苑》、《老园丁》、《文友之家》、《青年园地》、双周刊《印广诗苑》等,泗水的《千岛之花》和《东区文苑》季刊等以及下面将提到的雅加达报纸的文学园地。当然也还有文学工作者和文学团体出版的定期文学刊物,如棉兰的《拓荒》、《南风》等,印华作协的《印华文友》,泗水的《印华诗刊》。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西爪哇苏甲巫美的《山风》月刊,不间断地坚持了近两年,得到各地区文友们的支持。除此之外,一些文学组织、文学工作者和写作者,近几年来出版了为数不少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文学作品合集本或个人作品集。
一些华文报纸的文学园地,因为出版城市的地域和发行范围的极限性, 其写作者,尤其是他们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在首都出版的全国性报纸就相对地具有更大的全国性。但是这基本上都是客观的因素,而不是主观有意而为之的因素所致。
文学园地的开放性和写作者们抛开门户之见的开放态度,使大部分的报刊文学园地和文学杂志,都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和氛围。就(国际日报》的纯文学园地,《印华文学》、《赤道火花》、《耕耘》、《绿岛》来说,都是全国性的文学园地,不但写作者,其读者也是全国性的,其中《印华文学社》的文学周刊《绿岛》的编委是由雅加达, 棉兰和万隆等地的文友组成。另一方面,还算是属于地区报纸的泗水《千岛日报》上的诗歌月刊《千岛诗页》的投稿者来自印尼全国各地,泗水出版的诗歌刊物《印华诗刊》的编委也有泗水、雅加达 棉兰和万隆的写作者组成,这应该都是出版者的开放态度和工作證力的体现。
文学刊物、文学园地不但是文学创作者展示作品地方,也是文学团体、文学集体工作者实现文学观、文学理念以及展现工作成绩的平台。一个文学刊物、一个文学园地的面貌,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出版和领导该文学刊物或文学园地的集体或团体的面貌。
为了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印华文学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已经有的基本上是开放,摒弃门户之见的健康的氛围和景象应该继续以互相推荐、转载优秀作品,让更多的读者欣赏,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推动的作用? 限制,阻挠一个文学组织的会员投稿和於其他文学园地或者一块文学园地拒绝其他文学组织的成员投来稿件的想法和作为是荒唐的,完全不符合文学精神。全印尼的文学组织应该是兄弟组织,全印尼的文学园地应该是姐妹园地。
我们主张文学文化的多元化,不但是文学文化领域的民族、形式、内容、色彩、思想的多元化,而且是文学文化界的组织、刊物园地的多元化。以宽容的心胸、团结的意愿,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谅互让,让印华文学和文化的天空绽放绚烂的火花,让印华文学文化工作者们心胸坦荡,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迈进。
2009年5月
编者的话:收到万隆市心跃文友寄来的两本书——印华作家卜汝亮著的《千岛中华儿女》和《我没见过中国的月亮》。拜读之下,发现其中一篇谈到印华文学展望的文章,虽然写作的时期是2009年5月,但作者撰文的苦心和心愿,直到今日还是一个值得印华写作者深入思考的话题。因为发现了个中价值,为此《印尼华闻》网编辑从《千岛中华儿女》一书中摘取,植字在网上发布,希望读到本文的印华写作者能从中体会我们对印华文学前景应该做点什么。
作者简介
卜汝亮,1943年5月28日生于印尼万隆市,祖籍广东梅县松口。在万隆华侨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母校任初中教师至 1966年学校被封,后从商至今。1987年毕业于印尼西爪哇旅游基金会外语高等学院英语系。20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写作,并致力于印尼文华文文学作品双向翻译工作和印尼华人与其他兄弟族群的文化交流工 作。与一群写作者一道倡导和创办印华作协(1999年)和印华文学社(2007)。现任印华外文学社副主席兼秘书长、印华文学社周刊《绿岛》主编。2001年出版印尼文版诗歌、散文集《千岛暮色》(Senjadi Nusantara),2006年出版中国新诗印尼文翻译本《竹帘–中国新诗集》(Tirai Bambu Kumpulan Puisi Baru Tiongkok),2010年出版诗与谈诗集《我没见过中国的月亮》,2011年出版毛泽东诗集印尼文翻译本《雪、咏梅》(Salju & Nyanyian Bunga Mei ——Kumpulan Sajak Mao Ze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