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5 12 月, 2024
Home副刊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86)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86)

汪惠迪:

1819年1月29日,英国人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 ,1781—1826年)进占新加坡,新加坡开埠。当时,岛上大约只有1000人,其中500个左右的加冷人(Orang Kallang),200个左右的实里达人(Orang Seletar),华人只有30个。68年后,即1887年,新加坡已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
“市廛繁盛,莫若大坡,洋行、银行、信馆、海关均在大坡海滨。小坡虽有市集,皆土人土货及各项食物,无一巨肆。其迤北一带多园林树木,境最幽静。有地名牛车水者,在大坡中,酒楼、戏院、妓寮毕集,人最稠密,藏垢纳污,莫此为甚。
“坡中道途宽坦,修治之工,终年不辍。桥梁多以精铁为之,较之上海罪恶租界各桥,更形坚固。马车路四通八达,无往不利。”
至于华人人口,截至1881年,根据英国人的记载,已由开埠时的30人增加到8万6066人。福建人最多,潮州人次之,广州人再次。
上述引文和转述均出自清•李钟珏所著《新嘉坡风土记》。
《新嘉坡风土记》封面

李钟珏(1854—1927年)上海宝山县人。1887年4月下旬,他从香港乘轮船,经过九天到达新加坡,目的是拜访谱兄左秉隆,左秉隆是清政府派驻新加坡的领事,其时在新加坡已经履职六年了。


李钟珏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所藏原版《新加坡风土记》(左)及《新加坡风土记》对牛车水的记述(右)

在新期间,李钟珏下榻左秉隆府邸,历时两个月,期间他将所见所闻记录成书,是为《新加坡风土记》。全书7200字,不分章节,不加标点,内容涵盖广泛,对新加坡的地理方位、华人生活、居民册籍、民族宗教、英国驻军、海口炮台,甚至冲凉之法、老虎伤人等等情况详加记载。因此,本书“对研究19世纪末新加坡的开发史、地理、经济、军事、风土民情等有很大参考价值。”更难得的是这本《风土记》“内容详实,文词典雅,百年前新加坡风光,跃然纸上。”
有鉴于此,新加坡史学家柯木林先生和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暨东南学系副教授、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先生联袂校释了《新加坡风土记》,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于2024年4月联合出版。


柯木林先生(左)和廖文辉先生(右)在新书发布会上

校释本包括:最新校本、简体字版、白话文版,附录原版文字、许注版本(许云樵校注)和英文译本。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和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先生合写了“出版前言”,柯木林先生和廖文辉先生合写了“重刊绪言”,详述了今天出版此书的缘由。
此外校释本尚有专题文章四篇:《〈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朱杰勤)、《左秉隆与李钟珏》(姚楠)、《〈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轶事》(高伯雨)和《李钟珏岂仅是旅行家?》(张曦娜)。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有景点彩色图像20幅,这些图像是《新加坡风土记》一书中所提到的当年的名胜场景。校释者从历史照片中找到这些地方,以今昔对比的方式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出百多年来新加坡的发展轨迹。在白话文版中也附有九幅图片。

牛车水今(下)昔(上)

笔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校释本,感触良多。从李钟珏的笔下看到,138年前的新加坡已经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商埠了,“叻中华人最多亦最富,有拥资称千万者,有数百万者,若十万八万之户,但云小康,不足齿于富人也。”今日新加坡之GDP,2023年已达到人均8万7884美元,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五,新加坡人大多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似是历史的必然。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仅应当了解新加坡的现在,也应当了解新加坡的过去,为此必须读点历史。一位学者说过,一个忘记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新嘉坡风土记》的两位校释者心中装着读者,尽量为他们扫除阅读障碍,他们借校释的机会,提供了古书的白话文版、简体字版和英文版。苦心孤诣,令人钦佩。
【鸣谢】承新加坡晋江会馆常务委员彭丽儿女士穿针引线,蒙柯木林先生惠赠《新嘉坡风土记》校释本一册,谨此表示由衷的的感谢。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