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68)
一览新加坡华人历史全貌
汪惠迪
我后半辈子的工作与退休生活都离不开新加坡。退休前,人在新加坡,自不待言;2000年退休,2018年后,候鸟似的,春夏秋在内地长三角,冬天在香港。
作为中国人,自小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文史地都是必修课。读大学时,进中文系,中国史是必修课。那个年代,我们读的是范文澜(1893—1969)编纂的《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
长期在新加坡工作,“结缘新加坡”了,自然就想了解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的历史不像中国那样上下5000年,但即使短,也肯定是有的。不过,在新加坡的时候(2000年前),囿于见闻,我仅仅读到一些涉及新加坡历史的零散文章,一鳞半爪的,不成系统。
2015年11月下旬,我到新加坡去走亲戚,曾抽空到新加坡宗乡会馆总会拜访他们的机关刊物《源》编辑部的朋友。晚间,承蒙总会设宴款待,见到了分别多年的老同事、《源》的编委会主任严孟达先生,久仰的新加坡文史专家柯木林先生和《源》编辑部的欧雅莉小姐(现任副主编)。
席间,柯木林先生赠送我一部《新加坡华人通史》。柯先生是主编,严先生和欧小姐是《通史》的撰稿人,因此他们三人都在扉页签了名。
《新加坡华人通史》封面
柯木林、严孟达、欧雅莉的签名
那晚是我的老同事周兆呈先生驾车送我去的,他是《源》的编委会副主任。《源》总编辑谭瑞荣先生正好度假去了,不在新加坡,失之交臂,今年9月下旬我去新加坡时,28日中午午餐时有幸与谭总见面。
谭总(左)、笔者(中)和欧小姐(右)
《通史》的新加坡版于2015年11月9日由李显龙总理主持首发式。他说,这部著作是“献给华社的珍贵礼物”。
华文版推出后反响热烈,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决定在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的时候推出英文版,借此拓展读者群,尤其是友族和国际读者。
2019年6月24日晚上7时,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李智陞,在福康宁中心的Black Box为《新加坡华人通史》(英文版)主持了新书发布会。英文版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联合出版。
李智陞部长(右四)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章慧霓女士(左四)共同为《新加坡华人通史》(英文版)揭幕
《新加坡华人通史》(英文版)
《新加坡华人通史》(英文版)海报
英文版《新加坡华人通史》主编柯宗元教授(左)与柯木林先生(右)
我国福建人民出版社将《新加坡华人通史》一书引进中国,2017年12月在泉州举办中国版首发式。这对促进泉州和新加坡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版全书分上下册,精装,1266千字,1041页。
《新加坡华人通史》中国版封面
Image《新加坡华人通史》中国版两卷本
《新加坡华人通史》的新加坡版于2015年11月出版,适逢新加坡建国50周年,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因此《通史》的出版可以说是对双庆最好的献礼。
《通史》汇聚了34位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历史专家学者或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编写而成。这部史书力求在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之间取得平衡,而且图文并茂,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
《新加坡华人通史》起始年代从1819年莱佛士进占新加坡,新加坡开埠上溯500年开始,记录新加坡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成就和贡献,涉及人文、社会、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宗教、出版等等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争议性的历史课题”如秘密会社(俗称私会党)、中国国民党、马来亚共产党在新加坡的活动,亦不避讳。这样做是为了忠于历史,让读史者能更全面地一览新加坡华人历史的全貌。
全书18章,有三个附录,共825页,大约80万字。
我在写与新加坡有关的文章时,如果需要了解某段史实,就翻阅《新加坡华人通史》,它已成为我手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比如新加坡的华教历史、报业历史,《通史》都备述甚详,每次阅读时,不由人对史书的作者油然而生敬意。
《新加坡华人通史》的主编是柯木林先生。柯先生现为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董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馆藏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智囊团成员、华族社群口述历史委员会委员及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海外顾问等。柯木林先生的主要著作有《新加坡华族史论集》(1972年)、《石叻古迹》(1975年)、《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1986年)、《读史随笔》(1988年)及《石叻史记》(2007年)等。其中《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曾获新加坡政府社会发展部1988年度学术著作奖。